【鉅亨網劉季清 綜合外電】
美國非金融企業的營業盈餘(operating surplus)佔國民所得(national icome)的比重達到23%,創下47年來新高。2002年時,這一比例尚不到15%,居民薪資佔比卻從此時開始下滑:從62%跌至56%。《路透社》專欄作家穆克吉(Andy Mukherjee)撰文指出,美國需要小心,因企業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攀升,但居民薪資卻不斷下降,這是孕育惡性通貨緊縮的土壤。
然而,這樣的情況並非指存在於美國。穆克吉表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數據指出,過去20年中,居民薪資佔國民所得的比重,在30已開發國家中,有26個都是下滑的。
國民所得是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是一國或一定地區常住居民在一定期間生產之總成果。主要統計數字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及GNP(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本地進行的生產,而後者則計算本地居民的總體收入。
19世紀的馬克思曾經推斷,隨著越來越多的貨幣進入機器、工廠,資本回報高於成本的機率將越來越小。最終, 回報將呈現下跌趨勢,導致資本主義走向絕路。企業營利在國民所得中的高利潤會使人們誤以為資本主義一切過於美好,但是通貨緊縮的狀況,卻給了人們最好的提醒。
穆克吉指出,居民薪資佔國民所得比重下滑,將觸發各方面的麻煩,甚至有可能使步上日本後塵,落入通貨緊縮的陷阱。居民薪資佔國民所得比重下滑,表示物價上漲很可能被忽視,且GDP成長速度要夠快,才能避免引發通貨膨脹危機。的確,美國物價上漲幅度緩慢,個人年消費的增長速度為0.9%,甚至不達聯準會2%通膨目標的一半。
歐元區情況更糟。歐元區核心通貨膨脹較美國更疲軟,涵蓋17國的歐元區,10月通貨膨脹率下滑至0.7%,創4年來新低。此外,據彭博訪調經濟師預估中值,歐元區11月通膨將持續維持在4年來低點,至 0.8%。穆克吉指出,不是只有歐洲,即便是快速成長的亞洲,除了印度、印尼這兩個需求較為緊張的國家之外,基本上都沒有物價壓力。然而,穆克吉指出,若全球GDP成長未能快速實現,那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將成為真正的風險。
『新聞來源/鉅亨網 http://news.cnyes.com/ 』
關鍵字: 財經 鉅亨網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